近日,記者從江漢大學城市研究中心獲悉,該校中國史一級學科去年建設成果豐碩,在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權威出版社著作、CSSCI期刊論文、成果獎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江漢大學歷史學專業創辦于上世紀50年代,中國史學科2018年獲批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現設有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三個二級學科方向,擁有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江漢大學城市研究中心,現為省級優勢特色學科(群)“城市治理與文化傳承”的主干學科。作為學校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基礎學科之一,以“雙一流”建設為契機,在整合力量上發力,在提高研究水平上著力,使傳統學科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
近5年,中國史學科獲批江漢大學“雙一流”建設省級一流培育學科,新增省級科研平臺1個。學科發展以武漢城市史為特色,科研立足中國史,聚焦城市史,成果豐碩: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研究項目9項;獲科研經費1362.45萬元,出版學術著作19部,主辦期刊《武漢學研究》,在《文物》《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近百余篇,被《新華文摘》等重要刊物轉載6篇,獲省級科研獎3項。研究生獲批各類科研創新項目23項,獲各類獎項百余項,發表論文38篇。
舉辦城市地方學的過去與未來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武漢學高峰論壇
舉辦歷史時期漢水入江口及漢水改道研究學術工作坊
中國史學科注重地方史和城市文化建設對策性研究,智庫建設與服務社會成效顯著。2023年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研究》《漢口房地產與政府管理研究(1895-1937)》,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中國本土華僑教育的觀念塑造與制度建構研究(1927-1949)》,湖北省社科基金后期項目《變動時代中的本土“華僑最高學府”:國立暨南大學研究(1927-1949)》。著作《武漢地方法治發展史·民國卷》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論文《睡虎地漢簡<算術>”率類算題》《近代漢口茶葉貿易與張之洞茶務振興》《李應林與抗戰時期嶺南大學的遷校實踐》《整體性與區域性:清前中期中國城市社會風俗的商業化——以漢江沿岸城市為中心》《歷代“關防”制度溯源及演變》等30余篇在《文物》《江漢考古》《湖北社會科學》《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等CSSCI、中文核心期刊發表,《清代城市人口職業結構的商業化》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民國時期湖北城市疾疫災害與社會應對》獲武漢市社科成果獎。
組織編撰出版《武漢地方法治發展史》系列叢書
江漢大學城市研究中心以研究武漢、服務武漢為宗旨,產生了一大批研究中國城市史尤其是武漢城市歷史文化和當代城市建設的科研成果。學科成員編撰《武漢淪陷史》《武漢歷史之城建設研究》《武漢文化簡史》《新武漢史記1949-2009》《東湖史話》等書籍,指導研究生參與研究。多名教師受聘為湖北省公安廳三風監督員、武漢市政府參事、武漢市政協智庫特聘專家、黨史宣講團宣講員等,積極開展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活動。積極參與武漢城市歷史文化知識普及工作,近兩年達20余人次,極大提升了湖北省、武漢市城市歷史文化工作的發展。如涂文學教授圍繞“英雄武漢的根與魂”,解碼英雄武漢的歷史文化基因;李衛東教授“方志講堂”系列講座為市民作“武漢政治輝煌發展歷程”專題報告;鄧正兵教授線上介紹“武漢早期黨組織的創建歷程”;劉文祥老師在《長江潮流》學社論壇分享了武昌的歷史景觀變遷等。開展武漢當代城市發展的口述史研究,積極響應國家關于新文科建設的號召,集聚全校力量,拓展城市音樂、城市體育等方面的多學科交叉教研、科研探索,定期舉辦各類學術活動。舉辦城市史研究生研習營,為新時代的中國城市史研究培養生力軍。
文:江漢大學城市研究中心
編輯:趙明
審核: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