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推動武漢學和城市地方學研究的深入開展,12月8日,我校在師生服務中心會議室舉辦歷史時期漢水入江口及漢水改道研究學術工作坊。
江漢大學副校長、城市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衛東教授,華東師范大學近代史研究所嚴昌洪教授,江漢大學城市研究中心涂文學教授,武漢市社會科學院張篤勤研究員等高校、社會機構的專家學者40余人參加學術工作坊。江漢大學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肇磊主持學術工作坊。
李衛東在致辭中對專家們蒞臨學校指導表示熱烈歡迎。他表示,江漢大學作為省市共建的高校,定位為高水平城市大學。圍繞立足武漢、面向服務武漢,學校在人文社科領域以武漢學為抓手,先后構建了江漢大學城市研究中心、武漢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武漢城市圈制造業發展中心、武漢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城市音樂研究中心、湖北曲藝研究湖北省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心等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平臺,在城市歷史、語言文化、非遺傳承、音樂、美術、城市經濟、基層社會治理等學科領域,通過積極的努力取得了一批成果。他希望,此次會議能進一步拓寬學校在武漢學研究的視野,拓深拓展武漢城市歷史文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圍繞漢水入江口與漢水改道,11位專家先后作了關于卻月城的興筑與地理方位、成化漢水改造、漢口成因、漢水入江口的歷史變故、成化年間漢水改道、明成化年間漢口漢水改道圖等研究方向的主題報告。涂文學在報告《卻月城的興筑與地理方位考論》中指出,漢水在龜山北麓注入長江、郤月城的地理方位在漢水的北岸,同時,基本認同今龜山(魯山)古稱大別山。在報告《夏口筑城與武漢雙城格局的奠定》中,涂文學從夏口城建于何時、建在何處和對于武漢的意義三個方面進行了闡釋。武漢奧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經理、人文武漢團隊韓少斌利用大量的歷史資料,對《嘉靖漢陽府志》中“襄河”條的原意進行認真分析,認為成化初年只是漢水自黃金口至郭師口之間局部河道的改變,漢水入江口在成化年間及以前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一直是保持自龜山北入江的。長江日報原主任編輯、人文武漢團隊成員羅時漢認為,漢口五百年前并非荒無人煙。
嚴昌洪在總結點評中對與會代表的研究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圍繞漢水入江口及漢水改道,大家通過對各種文獻研究,并利用各時期的各種類型地圖、地質圖等作為珍貴史料,創新性地提出不同的學術觀點,有理有據,自己受益匪淺。今后如果有機會重新出版相關著作,一定吸收這些新觀點,并對以前不準確或不正確的一些觀點加以修正。他希望,大家在研究中堅持多讀、多思考、多懷疑、多求證,以確保學術研究能夠健康發展。
李衛東在總結講話中對漢水入江口及漢水改道的研究價值及意義給予充分肯定。他指出,當今做這個研究很有價值,特別是此次研討各位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從研究的觀念和方法上,對傳統的研究模式是一個很大的革新,非常有意義。他表示,江漢大學城市研究中心作為公共的學術研究平臺,將為研究成果發布、組織學術性交流、開展各類公益活動等盡力提供支持和幫助。同時,武漢地方文獻研究中心已初具規模,既可查找資料文獻,也可將自己收藏的地方文獻寄存,中心將提供保管服務;江漢大學城市研究中心還定期編輯出版《武漢學研究》,刊登最新研究成果。
文:校報記者 趙蔚;江漢大學城市研究中心
圖:何明侃
編輯:趙明
審核:劉進